全县第六次人口普查动员大会召开
全县第六次人口普查动员大会召开 时间:2025-04-05 06:17:52
总之,这些说法同他把理说成净洁空阔的精神本体的思想是直接对立的。
[141]《中庸章句》第二十五章。他说:圣人说千千万万在这里何用?事事虽先理会知得了,方做得行得。
但是,按照心与理一的说法,二者又很难分别,实际上也无必要。程颢认为,清虚一大之气也是形而下者,不是形而上者。[312] 他对自己的主张很有自信。[275] 道和器并不是同一系列、同一层次的范畴,道是无形之理,事是有形之器。如果不知,或知得不切,就谈不到行。
车子缺了一轮,便不成其为车。况格物之功正在即事即物而各求其理,今乃反欲离去事物而专务求之于身,尤非大学之本意矣。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。
[159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三。[213] 这基本上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认识过程,他肯定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。[127]《答张敬夫》,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三十。[248]《孟子或问》卷十二。
格物致知就是为了明天理,灭人欲。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,及其长也,无不知敬其兄,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。
[173] 这里,他并没有把理说成是悬空的物事,而是以物为体,因此,要在事物上理会。[10] 又说:有是理便有是气,但理是本,而今且从理上说气。他既承认心外有物,物各有理,就必然要即物穷理。所谓集大成,绝不是简单地兼收并蓄,将各家思想拼凑在一起,而是经过批判、改造和扬弃,把各种思想加以锻造,熔为一体,构造出一个有系统的哲学体系。
朱熹平生最用力的是他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他在《明道先生改正大学》与《伊川先生改正大学》的基础上,把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一篇抽出,同时还把《中庸》一篇抽出,使之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相并,而称为《四书》,为之集注。他说:人非木石,安得无心?心于五官最尊大。我们不能把朱熹的理仅仅归结为封建道德,但是如果忽视了这一点,也就把握不住朱熹理学的特点。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,不可分开各在一处,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。
因此,要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思考,但这不是思考物理,而是把物作为障蔽而排除掉,也就是他所说的减担。因此,一和二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。
若不接物,何缘得知?而今人也有推极其知者,却只泛泛然竭共心思,都不就事物上穷究。[277]《与朱元晦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二。
他又说:知与行功夫,须着并到。一般认为,朱熹以道问学为主而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。[215]《答黄子耕》,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五十一。他认为,为学有讲明,有践履,但必先乎讲明。[233]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三。他说:大抵天下事物之理,亭当均平无无对者。
他显然把心理活动、精神修养都算作行了,这是朱熹知行学说的严重局限性。[67] 又说: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,动即太极之动,静即太极之静。
反过来说,不知众理之妙而无以穷之,则褊狭固滞而无以尽此心之全。但他又认为理具于心,因此,又要致吾心之知。
封建统治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,也很重视思想统治的作用,他们认为,佛教哲学并没有能够挽救唐末五代的分裂和灭亡,而韩愈提出的儒家道统论,这时逐渐受到了重视。[264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三。
但形而上之理又是事物之所以然者与所当然者,也就是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根据。或以气强理弱之说为证,说明心只是形而下者。陆九渊认为,具体事物是有形的,阴阳之气是无形的。这样看来,研究物理,就是明心中之理。
他认为穷究事物主理,也是本分事。而后者为心学一派所继承,并发展出良知说。
不当咎其不可行,当反而求尽其道。朱熹说,太极有偏全,但无分割。
心只是一个心,某之心,吾友之心,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,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,其心亦只如此。他提出一每生二,自然之理也[56],就说明理虽然不可分,但它自身含有对立的因素,正是从这个对立中展开了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。
[205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。一、朱熹哲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理学是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,即宋元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。因此,他又作了重要的修正。这同他的另一说法,即事亲从兄良心真切,天下之道皆原于此[181]、良知良能本自有之的说法相为表里,但实有不同。
只有综合,才能看得全面完整。因此,要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,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。
[259] 所以,为学就要着意力行,则所学而得者不为徒知也[260]。官之为言司也,耳司听,目司视,各有所职而不能思,是以蔽于外物,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,则亦一物而已。
[219] 但朱熹认为,心之理是理一,物之理是分殊,要明理一,必须先知分殊。何况,他所谓知,从本原上说,是推致吾心之知的结果。